图片供稿/平常谈   

“势不可用尽”与“有风驶尽艃”

  游泳时碰到一位朋友,说读了笔者文章《“尽”字解》,很有启发,“势不可使尽”,以后不再“有风驶尽艃”(注:“艃”,作“船帆”解)了。听了之后,笔者默然,因为知道他老兄理解是有所偏颇。

  “势不可使尽”,重点在一个尽字,讲的是物性循环,从中悟出人生的态度,“留有余地”,是一种辩证的精神,站在战略及全体的高度看人与事,这是对的。

  “有风驶尽艃”,重点不在那个“尽”字,而在于“有风”还是“无风”,要你把握好时机,当有风时,要扬帆,乘风而行,因为一旦无风时你想驶艃都驶不动了。

  这是从战术上、技术上去看问题,这也是对的。“花开堪折直须折,莫待无花空折枝”,把握时机,果断行动,同样道理。

  如果以为“势不可使尽”,就是“有风不可驶尽艃”,就是陷入常人的毛病,“执于一边”,而无法把握“不落两边”,进入“不二法门”。而这正是我辈凡夫的通病。

  比如现时流行讲平常心,一讲平常心,就理解成“看淡、不争、随顺”,殊不知“积极、精进、勇猛”也是平常心。该做而不做,叫无胆;不该做而做,叫蛮干。林则徐、戚继光都是大家,该打仗时就打仗,该承担时就承担,这才是平常心。菩萨低眉,金刚怒目,表面对立,都是对的。

  毛泽东能脱颖而出,得益于他会用“辩证法”。打仗,他说:“战略上藐视敌人,战术上重视敌人”,把藐视及重视同一。而辩证法“般若”,近佛法。

  • 作者:张立
    编辑:平常谈
  • 收藏
发表评论
发表新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