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供稿/平常谈   

“勢不可用盡”與“有風駛盡艃”

  游泳時碰到一位朋友,說讀了筆者文章《“盡”字解》,很有啟發,“勢不可使盡”,以後不再“有風駛盡艃”(注:“艃”,作“船帆”解)了。聽了之後,筆者默然,因為知道他老兄理解是有所偏頗。

  “勢不可使盡”,重點在一個盡字,講的是物性迴圈,從中悟出人生的態度,“留有餘地”,是一種辯證的精神,站在戰略及全體的高度看人與事,這是對的。

  “有風駛盡艃”,重點不在那個“盡”字,而在於“有風”還是“無風”,要你把握好時機,當有風時,要揚帆,乘風而行,因為一旦無風時你想駛艃都駛不動了。

  這是從戰術上、技術上去看問題,這也是對的。“花開堪折直須折,莫待無花空折枝”,把握時機,果斷行動,同樣道理。

  如果以為“勢不可使盡”,就是“有風不可駛盡艃”,就是陷入常人的毛病,“執於一邊”,而無法把握“不落兩邊”,進入“不二法門”。而這正是我輩凡夫的通病。

 

  比如現時流行講平常心,一講平常心,就理解成“看淡、不爭、隨順”,殊不知“積極、精進、勇猛”也是平常心。該做而不做,叫無膽;不該做而做,叫蠻幹。林則徐、戚繼光都是大家,該打仗時就打仗,該承擔時就承擔,這才是平常心。菩薩低眉,金剛怒目,表面對立,都是對的。

 

  毛澤東能脫穎而出,得益於他會用“辯證法”。打仗,他說:“戰略上藐視敵人,戰術上重視敵人”,把藐視及重視同一。而辯證法“般若”,近佛法。

 

  • 作者:張立
    編輯:平常談
  • 收藏
發表評論
發表新話題